相关新闻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>相关新闻

玉器在中国的八千个春与秋

作者: 来源: 日期:2014/6/12 11:01:29 人气:3011
  玉器、青铜器和瓷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。经历了几千年的兴衰演变,中国人至今仍有爱玉的风尚,这种信念和喜爱除了源于玉的美感之外,更多的是来自于传统文化。
  人格化的玉
  玉在汉字中是美好的象征,而在历史典籍中,关于用玉和玉的理念的记载,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代。《礼记玉藻》中说:“古之君子必佩玉,……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,君子与玉比德焉”。《诗经》曰:“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。”《周礼》记载:“以玉作六器,以礼天地四方。
  以苍璧礼天,以黄琮礼地,以青圭礼东方,以赤璋礼南方,以白虎礼西方,以玄璜礼北方。”
  春秋战国时代,崇玉之风,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。“完璧归赵”及“随珠弹雀”的典故传诵千古,“和氏之璧”与“随侯之珠”等玉器被奉为天下之至宝,引起诸侯之间的纷争,以致于墨子、韩非子等许多思想家立说批评这重玉之风。
  神化的玉
  秦汉以至南北朝,进一步发展了自上古以来的灵物观念,以玉敛尸的风俗,可谓空前绝后。刘斌指出,《周礼》中即有“疏璧、琮以敛尸”的记载。春秋战国时代,一般只见有玉覆面和玉含,而汉代则发展为以金、银或铜线穿缀的包裹整个身体的玉衣。东晋《抱朴子》中说“金玉在九窍,则死人为之不朽”。普通人一般只在口中或手中放玉,《后汉书礼仪下》称为“饭含珠玉”。
  从汉代玉器的演变来看,自汉武帝之后,用玉制度日趋完备,而装饰玉趋于简化。“所谓用玉制度的完备,是指葬玉制度而言,汉代盛行厚葬风气,从皇室贵族到官僚豪强,无不重视丧事。葬玉制度中,最重要的是玉衣的使用。”刘斌继续讲述:“玉衣又称玉柙,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所使用的殓服。《后汉书礼仪志下》载:‘诸侯王、列侯、始封贵人、公主薨,皆令赠印玺、玉柙银缕。大贵人、长公主铜缕。’”东汉时期,铜缕玉衣的使用较普遍,除王侯家族成员外,高级官僚、贵族也有使用,汉代皇帝还常常赏赐玉衣给朝廷重臣。
  曹魏时期提倡薄葬
  据《三国志魏书武帝纪》等文献记载,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病逝于洛阳,并葬于高陵。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,该墓平面为甲字体,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,规模宏大、结构复杂。墓虽多次被盗,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陪葬品,考古人员出土了器物二百多件,包括金、银、玉等多种质地;器内有铜带恥、铁甲、铁剑、玉珠、水晶珠、玛瑙珠、石龟、石璧、石枕、刻名石牌等。
  曹操反对厚葬,早在建安十年就下令“民不得复私雠,禁厚葬,皆一之于法。”魏文帝曹丕亦认为天下动荡不安,“汉氏诸陵无不发掘,至乃烧取玉匣金缕,骸骨并尽,是焚如之刑”,祸皆起于“厚葬封树”,于黄初三年作终制曰“饭含无以珠玉,无施珠襦玉匣”,废除了以玉衣为葬的制度。刘斌阐析:“从考古发掘来看,迄今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。曹魏时期的墓葬中,玉器出土很少,可见在曹操父子积极推行薄葬措施的影响下,两汉四百余年来形成的葬玉制度逐渐衰落以至最终消失。”
  世俗化的玉
  隋唐以后用玉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。玉在礼仪与灵性方面的概念被日渐淡化,只作为珍贵美丽的材料,只有皇室仍然使用圭、璧等玉器,一般玉器制作则走向世俗生活化,以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生活和当时的社会思潮。龙、凤、牡丹等吉祥图案,“吉庆有余”、“五子登科”、“福绿长寿”等固有题材,成为玉雕中常见的内容。“佛像”、“观音”、“罗汉”等也是唐宋以来常见题材,并形成了唐代的“玉飞天”,宋代的“龟巢荷叶”及“玉童子”,金元时期的“玉春水”和“玉秋山”等代表作。
  中国玉器发展到清代是顶峰时期,清宫内府旧藏宋代《大禹治水图》玉山(见图二),它是当前所见中国古代最大的玉雕作品。据清宫档案记载,此玉采自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,玉材原重约一万零七百斤,历经三年从新疆运到北京;又经水路运往扬州,由擅于做玉山的扬州玉工琢制,历六年制成。后运回北京,造办处令玉匠镌字,置于乐寿堂,前后共用十年时间。
  经历八千年的时间洗礼,玉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扮演着吉祥之物的角色,时至今日已是民众化的玉了。
下一个:汉皇玉话——远古的美